首頁  / English / Contact us / 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 /  國立臺灣大學  

  歷史沿革學術研究
​​​​academic.gif 
​​

概略 各成員近期之研究成果與方向,可參考網頁中個別教師之介紹

所內教師研究領域涵蓋 (1) 心血管:藉由疾病動物及器官模式、電生理、分生技術等來研發抗不整脈、心衰竭、糖尿病、心臟及腎臟纖維化藥物;此外探討血小板凝集機理,內皮細胞、平滑肌、纖維母細胞增生或分化研究,研究抗血栓、血管新生、腫瘤、動脈硬化等藥物。(2) 神經退化疾病:包括中風、失憶症、疼痛、癲癇、巴金森氏症等主題,建立腦切片電生理和行為記憶活體模式,並篩選中樞藥物。(3) 免疫藥理:包括先天性免疫受體、胞內訊息傳遞、壓力反應相關之分子機轉探討,如自體自噬、先天免疫與疾病的關聯、適應性免疫及免疫檢查點之探討,建立並發展對抗免疫疾病、感染疾病及癌症之新治療方針與新藥、疫苗。(4) 癌症:探討腫瘤生成及轉移之分子機轉,抗癌藥物之藥理機制,DNA受損反應等,進而尋找有效之標靶治療及新藥發展。(5) 幹細胞:分離及培養幹細胞及癌幹細胞,探討幹細胞分化之機制及應用細胞治療於再生醫學,並且探討癌幹細胞造成腫瘤抗藥性之機轉,進而發展癌症治療之策略。上述研究除基礎機制之藥理研究外,新藥開發也是研究重點,包括合成之化合物、中草藥成分、蛇毒蛋白、細胞治療及非編碼核醣核酸。藉由各教師與相關領域專家學者之合作,切入細胞生理與訊息傳遞機制,從分子層面解析細胞乃至於系統生物體,冀望有重大突破及豐碩成果。

研究生從專題報告、實驗藥理、藥理學特論課程,學習各老師研究專長和計劃構想,期盼多元訓練獨立思考與解析問題能力,以全面提昇科技水平。

學術研究之歷史沿革 

​​

杜聰明博士時期以中藥、鴉片、蛇毒為研究方向,李鎮源教授時期則以蛇毒毒素為主軸,學科同仁秉承傳統,在其他研究領域也有豐碩的突破與進展。整體而言,研究方向包括 1) 鴉片, 2) 蛇毒蛋白, 3) 中草藥, 4) 神經生理學及藥理學, 5) 重金屬與環境毒理學, 6) 中樞神經藥理學, 7) 心臟血管藥理學,與 8) 細胞內訊息傳遞等範疇。


 

1 鴉片

1930 年杜聰明博士奉派任台北更生院醫局長,對吸食鴉片者進行戒癮治療,當時採用自創戒斷方法,以促進交感神經藥物及少量嗎啡,抑制迷走神經的緊張亢進,成功治療戒斷者,所發表煙癮者生理變化論文,是最先集體研究鴉片煙癮之珍貴臨床實驗。此外,更進一步與李超然發明生物偵測法,從成癮病人尿液中分離嗎啡,觀察小鼠產生 Straub tail 現象,此特異反應,仍常應用於定量尿液中嗎啡含量。


 

2 蛇毒蛋白

有關蛇毒之研究,自1933年杜聰明與邱賢添發表 "台灣產 Crotalidae 蛇毒之毒物學研究" 3 報,岩瀨祐一報告 "飯匙倩蛇毒之毒物學作用",總計於 1934-1945 年間,因研究蛇毒而獲醫學博士學位者有 15 人。其後主要為研究神經性 (飯匙倩、雨傘節) 與出血性 (龜殼花、赤尾鮐、百步蛇) 蛇毒對動物循環呼吸之影響及中毒症狀。1963 年李鎮源與張傳烱以電泳法由雨傘節蛇毒分離出 a- 及 b-bungarotoxins,後來亦由飯匙倩蛇毒分離出神經毒、心臟毒及磷脂酵素甲,並發表毒素對神經-肌傳遞之藥理作用,對乙醯膽素受體之研究,有突破性成果與貢獻,也使藥理學科揚名於世。在出血性蛇毒方面,歐陽兆和於 1957 年在台灣醫誌發表 "台灣產五大蛇毒之粗毒素對血液凝固的影響",後來鄧哲明與黃德富純化出血性蛇毒蛋白並探討其對止血功能之作用機轉。目前黃德富教授仍致力於蛇毒蛋白 disintegrin (為 integrin 醣蛋白 IIb/IIIa 拮抗劑),trigramin (Arg-Gly-Asp, RGD 序列抗血小板凝集成份,亦會抑制細胞-細胞外基質附著而阻止腫瘤細胞轉移)之研究,對了解與治療血栓與癌細胞生長有極大幫助。


 

3 中草藥

杜聰明博士時期有許多中草藥研究論文,其中自木瓜葉抽取出 carpain,對赤痢病原蟲有顯著殺蟲效果,為戰爭期間,與 emetine 同為治赤痢症病人之特效藥。在 1954 年後,有關中草藥之研究由藥學系接手進行,以致此方面研究逐漸式微。有鑒於中草藥研究多為零散之個人計劃,1986 年國科會遂集合十五個院校籌組大型整合計劃,本科除鄧哲明教授參與外,蘇銘嘉、黃慧貞教授及柯逢年副教授均陸續加入;由生藥或化學家,純化成分並評估藥效及作用機理,十多年來藥理與化學研究群緊密合作下篩選數千樣品,獲准數十個專利權。


 

4 神經生理學及藥理學

張傳烱教授於 1964-1971 年間從事交感神經藥物的作用機理,並提出腎上腺素合成與釋放之檢測方法,並證實在運動神經-骨骼肌突觸之神經訊息傳遞中,神經末梢尼古丁受體對運動神經末梢釋出乙醯膽鹼扮演正向回饋功能。符文美教授於 1989 以爪蟾胚胎為材料探討神經-肌傳遞聯會 (synapse) 形成和骨骼肌細胞成熟與分化之關連性,以及 ATP、glutamate 及 nicotinic 受體調節 ACh 釋放之作用。另外亦研究神經滋養因子對胚胎期運動神經 ACh 釋放以及肌細胞功能之影響。


 

5 重金屬與環境毒理

隨著工業發展,許多環境污染物應運而生,一些重金屬元素如銅、硒、汞、鎘、鉛等工業不可或缺的原料,因過度使用與不當處理,成為環境污染源。蕭水銀教授發現許多毒物 (如重金屬,農藥內呲啶化合物) 之作用機理,闡明中毒症狀,可提供解毒治療之管道。


 

6 中樞神經藥理學

蔡明正教授則從事: 1) 中樞神經藥物對運動神經-肌傳遞,2) 巴金森氏症與環境毒物, 3) 安非他命與癲癇誘因, 及 4) 游離基與神經疾病等方面之研究。另與生化科林國煌教授合作,證明土震素兼有抑制乙醯膽鹼脂酵素及促進神經末梢釋放 ACh 而使動物產生顫動。邱麗珠教授由 b-eudesmol 對抗有機磷中毒的結果,進一步發現具有抗癲癇效果, 並將研究領域延伸到中樞系統, 以 patch clamp 技術在疼痛中繼站,periaqueductal gray 腦切片,探討鴉片止痛作用的細胞機轉。


 

​7 心臟血管藥理學研究與新藥開發

蘇銘嘉教授主要從事心臟藥理 (內生性調節因子、高脂血症、年齡以及藥物對心臟的調控作用)。發現合成或分離自植物之成分會影響心臟細胞膜離子電流而對抗心律不整,並增加心肌收縮力;目前正朝開發新藥之目標進行。黃慧貞教授自 1987 年開始研究血管疾病,針對高血壓、動脈硬化,移植排斥反應及癌症,發現 coumarins 能抑制單核白血球活化及癌細胞增生,於中藥材外,開發植物成分 (如黃酮類) 及合成物 (如芙醇) 等新藥。


 

8 細胞內訊息傳遞
 

由於藥物、毒素對各種組織之作用能改變訊息傳遞引起生理變化,因此與各教師研究題材息息相關。陳青周教授是以蛋白酵素 C 為研究主題,目前已知其分佈、生化性質與活化方式不盡相同,以神經膠質、隱靜脈內皮與心臟細胞為題材,探討各酵素在訊息傳遞中所扮演角色。林琬琬教授則著重在血管平滑肌,神經細胞,及膠瘤細胞內皮素之訊息傳遞,並研究 ATP 活化細胞膜嘌呤受體 (P2) 的生理功能。​

 

 

 上次修改此網站的日期: 2019年01月14日